(通讯员张显浩)“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2025年10月20日至24日,历史系2023级本科生在历史系卢川老师、杨蓉老师以及学院辅导员陈娟、耿传令的带领下,奔赴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洛阳,开展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作为历史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实践课程,《历史遗迹考察》实地研学中锤炼教学素养。在五天里,同学们穿行于河洛大地的文明印记,探寻华夏历史的源头脉络。
10月20日下午,师生抵达首站——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寺内的齐云塔、大雄殿等建筑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同学们驻足于东汉遗存的基石旁,聆听佛经东传的典故,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底蕴。
21日上午,师生们走进洛阳博物馆。这座馆藏文物逾40万件的场馆,以“河洛文明”为主线,系统呈现了洛阳作为多朝都城的文明积淀。在《河洛文明展》展厅,同学们围绕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形器、西周兽面纹方鼎等珍品展开讨论。

当日下午的行程聚焦于古代礼制与丧葬文化。在天子驾六博物馆,原址展出的东周时期车马坑遗迹中,“天子驾六”的车马规制清晰可见,印证了《周礼》中“天子驾六,诸侯驾五”的记载,让同学们对周代礼乐制度有了具象认知。随后到访的洛阳古墓博物馆,以历代墓葬形制复原和壁画遗存为特色,从西汉空心砖墓到北宋仿木结构砖室墓,展现了不同朝代的丧葬习俗演变,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10月22日上午,师生一齐前往龙门石窟。这座开凿于北魏至唐代的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其中卢舍那大佛以其庄严典雅的造型成为盛唐艺术的巅峰之作。同学们沿着伊水两岸徒步考察,对比北魏与唐代造像风格的差异,在石窟的斑驳痕迹中读懂古代工匠的艺术智慧与时代精神。
当日下午,大家来到定鼎门遗址。作为隋唐洛阳城的正门,定鼎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遗址博物馆内的城门台基、城墙遗存与复原模型,生动再现了隋唐时期“天枢”矗立、万国来朝的都城气象。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存,同学们就隋唐都城规划与丝路贸易的关联展开深入探讨。

10月23日上午的行程直指“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和城市主干道网,被认为是探索夏文化的关键遗存。在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内,同学们观察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爵等文物,结合遗址地层分布,对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杨蓉老师就“七孔玉刀”这件文物与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包括器型、用途、材质、沁色等多角度,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带队教师还在现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寻宝打卡”、“集齐国宝获大奖”等有趣教学活动。
当日下午,师生密集探访多处特色场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通过考古遗存与数字复原,展现了汉魏时期都城的宏伟格局;洛阳民俗博物馆与匾额博物馆、文书博物馆则从民间视角切入,通过传统民居陈设、历代匾额与古籍文书,还原了河洛地区的民俗风情与社会生活;在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展览馆,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历史照片,让同学们重温了抗战时期的红色记忆,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24日上午,大家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结束了此次行程。场馆以“运河带来的繁荣”为主题,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与科技互动,展现了隋唐大运河作为经济命脉的历史作用。从运河开凿的工程智慧到沿岸的商贸繁华,同学们梳理出运河与洛阳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
此次考察中,老师通过现场提问,如“唐朝统治者重视白马寺可能出于什么政治考虑?”“二里头遗址如何佐证夏代文明?”等,引导同学们将文献知识与实地遗存相结合。这种沉浸式考察为未来的历史教学积累了鲜活素材,让学生学会将抽象史实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内容,培养了以史育人的责任意识,为成为合格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筑牢基础。(审核:柯艺;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