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庄振州)2025年11月9日,首届“长江流域艺术遗产青年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美术学院与《美育研究》编辑部联合承办,吸引了全国30余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长江流域艺术遗产”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展开深入研讨。

我院桑俊教授受邀参会,以《数字化传承视域下红安红色歌谣的保护与创新》为题进行了分享。她指出,红安红色歌谣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非遗项目,以通俗易懂的歌词、鲜活昂扬的旋律和鲜明的政治导向,成为记录革命历史、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色与当代价值亟待挖掘与传承。
针对当前红安红色歌谣传承中资源挖掘不充分、传播载体单一、跨域融合不足等困境,桑俊教授提出了系统性数字化保护路径。她强调,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全新范式,通过高精度数字采集,可实现歌谣声腔韵律、肢体语言等多维度信息永久留存,为原生性保护筑牢基础。
实践层面,她提出了三大核心策略:一是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还原革命时期歌谣传唱场景,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二是借可视化技术将旋律、节奏等抽象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以动态图谱呈现歌谣流变;三是依托新媒体矩阵融合文化产业,打造“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立体化传承模式,推动红色歌谣融入当代生活。
其“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思路,与论坛多位专家倡导的艺术遗产数字化传播理念高度契合。论坛期间,桑俊教授还与华中师范大学孙传明主任就荆楚文化遗产产业化转化、跨地域非遗资源整合等议题深入交流,为后续学术合作搭建桥梁。她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化传承研究,助力更多长江流域艺术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审核:李征宇;编辑: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