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我院李征宇教授及其研究生在文科楼701举办学术沙龙活动,对于《文助江山:论苏轼对宋朝各地的文学塑造》及《大单元学习视域下审美思维“三重境”的建构策略》两篇论文进行学术汇报与交流。通过师生共研、跨年级互动,深入探讨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路径与写作方法论。

会议伊始,李征宇教授简述了活动的意义和主题。随后,五位学硕研究生对《文助江山:论苏轼对宋朝各地的文学塑造》这篇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雨欣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剖析苏轼如何以文学重构地方认同:“从《赤壁赋》对黄州‘文化符号’的塑造,到杭州诗词对‘江南意象’的定型,苏轼的书写本质是文学权力的空间实践。”张光宇则另辟蹊径,聚焦苏轼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宋代文人通过题壁、石刻、唱和等方式传播诗文,其‘互动性’不亚于今日社交媒体。研究苏轼需重视文献载体的选择,例如地方志与文人笔记的互证,能更立体还原传播场景。”汪雨涵针对文学意象“在地化”这一点,结合过往文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地理空间的特有环境、意象的描写,文学家将地理空间扩展为一个承载特殊意义的文学空间。”关其其阅读文献后认为文献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选题设想:“苏轼通过文学作品塑造了这些城市,那这些城市也肯定对苏轼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与城市之间应该是相互成就的。”针对《大单元学习视域下审美思维“三重境”的建构策略》一文,石梦娜首先梳理了文章的框架和观点,后以《赤壁赋》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多媒体实景—文本对比—创意表达”三步法激活学生审美思维的设想。
最后,李征宇教授结合汇报内容,结合同学们的回报做出总结,在总结中强调:第一,论文写作中引言需明快破题,切忌冗赘。例如《文助江山》一文开篇点出“文学地理学理论在宋代的特殊性”,随即抛出“苏轼何以成为文化地标塑造者”的核心问题,最后阐明研究对“文学与地理”议题的补充价值——逻辑层层递进。第二,研究生在选择文献阅读时,一要“重经典”:深耕《苏轼全集校注》《宋史》等权威版本,筑牢根基;二要“抓前沿”:近五年的优秀文献,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都应是研究生必读的文献材料。
伴随着李征宇教授的悉心指导,本次学术沙龙活动正式落下帷幕。与会学生表示,此次活动深受启发,为后续文献阅读及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审核:杨家海;编辑: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