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中成语的创作性运用
    3月10日上午10:00时,以“新闻作品中成语的创作性运用”为主题的“长江人文讲坛”(2014年第一讲)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长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吴松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文学院新闻系主任赖新芳博士主持报告会。
    吴教授指出,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相沿习用的汉语成语并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相反,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它也可以创造性的运用。现代新闻作品中运用到很多成语,在使用这些成语时出现了很多创造性运用,即对成语的正偏移理解和运用。这种理解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把成语的意义做局部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把生僻的古义理解为通俗而常用的公义,如“爱财如命”、“七月流火”。2.把形容词性的语义理解为名词性语义,如“难兄难弟”。3.把实词理解为虚词,如“从井救人”、“人定胜天”。4.用方言中的意义去理解成语中某个词的意义,如“老气横秋”。5.把不能分开理解的连绵词理解为可以分开理解的短语,如“望洋兴叹”。
    二、把成语的意义作整体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收缩成语整体义的范围或者把成语的整体割裂作局部的理解,如“首当其冲”、“安步挡车”、“不耻下问”。2.改变原成语的语气,如“曾几何时”、“好自为之”。3.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关系。如“既来之,则安之”由递进关系被理解成了因果关系。4.把成语意义作泛化理解,如“美轮美奂”由形容建筑美被泛化指风景美容服装等等。
    关于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风靡一时的原因,吴教授认为主要有二:一是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关,二是与社会的发展对词语运用的要求和人们遣词造句的追求目标有关。
    报告结束后,吴教授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认真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