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学术交流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文学院举行第14期“新学说”学术沙龙专题活动

作者: 时间:2016-11-14 点击量:

    4月2日下午四点,由吴松教授主持的语言学术沙龙活动在文学院会议室举行,李华平、吴良远、吴勇等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吴松老师就其论文《也谈“曾几何时”语义的嬗变及词典的注释》作了汇报。吴老师在文章中分别对“曾几何时”的传统用法和新用法,新用法形成的原因以及传统用法与新用法的区别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举例佐证了其观点。“曾几何时”的传统用法为时间小量,解释为:才过了多久?即没过多久。新用法分为两种情况:(1)表示时间的起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2)曾经有一段时间或曾经在某个时间段。吴松老师认为新用法属于正常引申,并与本义的疑问语气相联系。关于传统用法和新用法的区别,吴老师认为是时段和时点的区别以及在语篇中位置不同的区别。
    吴良远老师对“曾几何时”的本义持怀疑态度,认为该词是一种倒叙的用法,表示“曾经有一段时间”,取决于“曾”。李华平老师认为“曾几何时”在古代可能是俗语,后来发展为成语,同样对于本义的来源持怀疑态度。李老师认为该词的释义不准确,“曾”和“才”没有必要的联系。吴勇老师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曾几何时”应是“曾几时”,“何”并没有意义,只是为了凑足四个字,并同意吴松老师的对“曾几何时”本义的看法,并认为“曾”翻译成“才”并非直译(直译为“曾经”),属于意译。
    刘盼等在读研究生也发表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觉得词义的研究很有价值。三位老师充分肯定了吴松老师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赞其勤奋钻研学术的精神。
    最后,吴松老师表示将认真考虑和采纳各位老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文章加以修改。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1号 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7楼

电话:0716-80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