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学术交流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长江人文讲坛”第十七讲: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 时间:2016-11-14 点击量:

    (通讯员 陈先蕾)3月8日上午9:00时,以“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为主题的长江人文讲坛第十七讲在文学院会议室如期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牟发松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文学院院长许连军教授主持报告会。文学院历史系主任陈力博士,龙厚雄老师、李义芳老师、李芳老师以及文学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聆听了报告会。
    牟教授指出,侠儒论出现的背景是伴随历史文献与问题意识而产生的。《韩非子》、《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众多史书对“侠”都有大量的记载,牟教授在大量引证前人著述的基础上,对“侠”的定义进行了述评,并指出关于游侠起源最原始、最经典的史料是《韩非子·五蠹》,进而指出职业游侠群体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守信用、重气节;二、疏财仗义、交游广杂;三、不从事社会认可的行业,专以任侠为业,游离于社会法律秩序之外,且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
    在牟教授看来,《史记》、《汉书》等史籍中的大量事例表明,在秦汉时期,游侠是一种社会风气,同时伴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特别是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社会上出现了侠向儒的转化,那个时期的儒士身上都能看到“侠”风气的影响或者很多人就是由“侠”转化而来,因而出现了“侠儒”或者是“儒侠”,而这种任侠风气经党锢之祸后即再难得见。
    牟教授从游侠之士谈到了党锢之士,他通过搜索史籍上的相关记载,得出结论——党锢之士身上体现了秦汉“任侠”之精神基因,然而经过残酷的镇压之后,士风再次转变,从臧否人物转向清谈,党锢名士转变成为魏晋名士。与此同时,礼节的禁锢也使得士人转而倾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表现就是不守礼法,力图突破礼法的约束限制。牟教授认为出现这种转变的外部原因是党锢之祸的镇压即士林内部的竞争,而内部深层次原因则是选举制度即以荐举为特征的察举制度走向了反面。
    牟教授从宽角度、长时段对秦汉至魏晋知识分子主流阶层的风气思想的转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评述。最后,牟发松教授总结道,从任侠转向儒学是士人的第一次变节,而魏晋之后则是第二次变节。儒家的名节经发展变成苦节,最终就成了诞节。镇压是导致士风转变的原因之一,同时,士大夫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原因,即应试倾向导致了士人的苦节,苦节进而引起普遍的虚伪做作矫饰,从而再次产生诞节。
    牟发松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其间穿插大量古史故事,引人入胜。精彩的报告结束后,历史系主任陈力博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总结,他指出牟教授的演讲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对我们以后学习和研究历史都有很大的启发,值得同学们学习。牟教授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认真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并现场亲自赠予学生一份精美的礼品作为纪念。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1号 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7楼

电话:0716-80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