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长江大学长江人文讲坛第152讲顺利举行

    作者: 时间:2025-11-18 点击量:

    (通讯员 明艳芳)11月10日下午,重庆三峡学院三峡研究院院长、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志清教授应邀莅临长江大学,在文科楼705教室开展题为“从弃老到敬老:民间故事中的孝文化变迁”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教师吴桂美主持,外国语学院韩艳丽老师及我院80余名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

    2025-11-10 19:32:53.590000

    讲座中,王教授以民间故事为镜,聚焦“弃老”到“敬老”的伦理转变这一文化人类学前沿议题。通过深入分析湖北“寄死窑”传说、东北“酸辣白菜”故事、日本《恍惚的人》以及朝鲜“高丽葬”等多地异文,王教授揭示了民间叙事如何折射不同生计方式下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与功能变迁。

    2025-11-10 19:32:25.316000

    王教授从民间文学的表演理论切入,提出理解故事需把握表演事件、表演传统、表演者、传统受众及研究者主体五个维度。他指出,民间故事作为活态传统,其讲述方式与地域文化心理密切关联。通过对“弃老型”故事类型的梳理,王教授展现了此类故事在儒家文化圈的流传变异,并借助功能主义理论阐释了农耕文明中老人经验价值与孝文化建构的内在逻辑。

    2025-11-10 19:33:22.831000

    在深度解读环节,王教授从《孝经》《论语》等经典文献出发,辨析“孝”作为道德建构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他特别强调,孝文化在制度化过程中产生的标签化现象值得反思,提出“真正的孝顺是打破家族轮回宿命”的当代诠释。通过对比游牧文明“贵健壮贱老弱”与农耕文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伦理差异,王教授生动展现了生产方式对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2025-11-10 19:34:01.433000

    在交流环节,外国语学院韩艳丽老师从跨文化视角分享了日本孝文化接受的特点,指出中国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变异。师生们就孝文化的现代转型、民间叙事的多元解读、道德标签化困境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王教授以“五个度”(知识的厚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人文关怀的温度、造就学生的高度)回应了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强调系统性阅读与独立判断的重要性。

    讲座尾声,吴桂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表示,本次讲座既是一场民间文学的学术盛宴,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深度启迪。王教授通过民间叙事与经典文献的互证,不仅展现了孝文化的历史演进脉络,更激发了师生对传统伦理当代转化的深刻思考,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颖视角。

    2025-11-10 19:34:52.9250002025-11-10 19:34:52.998000

    本次讲座深度融合了民俗学、人类学与伦理学视角,通过生动的地方性知识与严谨的学理分析,为长江大学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田野温度与理论深度的思想对话,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审核:李征宇;编辑:严实)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1号 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7楼

    电话:0716-80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