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古代文学教研室老师在文科大楼701室举行了一次以“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营造知趣魅力新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刘砚群老师作了主题汇报,教研室全体成员以及部分学科语文方向的研究生参加会议并讨论。
会上,刘砚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研探索心得,热情洋溢地作了题为“多元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优化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汇报。汇报基于在线课程热的背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梳理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式和课堂反应、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等在内的现状,分享了近十年来其推进基于传统课堂教学优化的教学实践。
刘砚群指出,传统课堂的核心魅力在于“知”“趣”“真”的统一。知就是教学的知识性和学术性,趣主要指教学的参与和互动,亦即教学的艺术性或生动性,真就是教学的在场感、仪式感。为此,其在教学中既强调知识的片段性,又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理性;尤其注重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坚持推进“求放心”“重参与”“显精神”的“课前十分钟”活动;开展基于“诗情-乐感-画意”的形式多样、融媒介的“一诗”“一曲”“一画”“一视频”的文本再创作活动,启发学生以“游于艺”的方式趣获得文学学习的“浸润式文学体验”,在广泛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融汇“知识共同体”,达到合知识性、合趣味性、合审美性的人格养成,实现了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多文化视角和跨学科融合。
汇报中大量的图、视频资料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刘砚群指出,这种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尝试,以文化传统为基又面向现代技术,既有效整合了课堂内外,又不改变当前的课程既有设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深受学生们欢迎。2020年第14期的《长江大学报》 “精彩一课”栏目也对此作了题为《探诗画曲影 品古韵人生》的专题报道。
刘勉老师在讨论中指出,汇报的经验体现了文学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情之理解”和“知识之深化”,即所谓的“同情异行”。而这种数年如一日地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尝试的精神亦为难能可贵,体现了一个大学老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与会的学科语文方向的研究生也就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热烈地参与讨论。
据悉,古代文学教研室每个学期都会不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探讨教研心得体会,真正把“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教学”落实到了具体教学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