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果)7月27日,虞城县苏楼村小学的校园里,童声清越,笑语盈天。一场饱含深情的成果汇报汇演,为“文心之路”实践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画上温情而圆满的句号。

上午十时,小小的舞台成为孩子们自信绽放的天地。深情的《我爱这土地》朗诵,字字铿锵,饱含着对家园的赤诚;激昂的《满江红》诵读,气韵雄浑,传递着中华经典的不朽魅力。当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时,那稚嫩却无比坚定的歌声,穿透教室直抵人心,日益标准的普通话成为他们勇敢表达的“新声”,令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实践队员动容与欣慰。

本次推普活动聚焦当地三至九年级学生,以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为核心,同步深耕文化素养沃土。实践队队长姜明圻介绍:“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精心构建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从趣味拼音和情境化口语训练打牢根基,到融入国学诗词赏析激发文化兴趣,再到规范书写习惯的全程浸润,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多维提升。”尤为可贵的是,课程巧妙地将安全教育、乡村政策宣传有机融合,让知识传授更具现实关怀。点滴浸润,终见成效——孩子们从最初的讷于言、怯于表,到主动用普通话交流;对经典诗词的感悟力悄然提升,书写的规范性明显改善;安全自护意识亦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心田。
这段旅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次深度的乡土认知与心灵对话。实践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行走在田间地头,倾听方言环境下的真实需求,触摸乡村发展的时代脉搏。“孩子们从‘不敢说’到‘自信说’的可喜变化,让我们真切体会到,‘雅言通语’之于乡村文化振兴,是桥梁,是钥匙,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带队老师耿传令深情总结道,“我们此行,不仅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普通话和优秀文化的种子,更是在长江大学与苏楼村小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情感与教育之桥。”

雅言传薪火,童心向未来。“文心之路”实践队以语言为桥,叩响心灵之门;以文化为媒,厚植自信之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有效提升了乡村学童的语言能力,在幼小心灵中深深植入了文化自信的基因,让家国情怀的种子破土萌发。高校青年的担当与智慧,正涓滴成流,为广袤乡村的人才振兴与文化繁荣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审核:竺正海,编辑:耿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