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第二届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淮南师范学院知明湖报告厅拉开帷幕。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程刚,中共淮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晓明,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张天舒,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青应邀出席会议开幕式。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江大学等6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此次会议。我院李征宇教授、向会斌老师和研究生赵紫岑、刘羽瑶参加本次会议,并发表相关论文。

在大会发言环节,李征宇教授以《简论楚国郢都的主要码头与航运》为题,介绍了从先秦到楚国时期郢都附近的码头和航运变迁情况,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长江与郢都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为理解楚国的水运提供了参考。

本次研讨会设有“楚文化的物质遗存及内涵”“楚文化的文学艺术表达与影响”“楚文化的地理空间与历史迁徙”“楚文化的比较研究与当代转化”四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在现场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论文内容涉及礼制、考古、简帛、图像、辞赋、训诂、民俗、地理、文化等多个领域,不仅有史学和文字学考证,还有概念辨析和方法论探究,充分体现了“出土与传世”“考证与论述”“微观与宏观”三个结合,多维度、多学科、多层次地呈现了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我院向会斌老师在分会场发表了论文《楚国农业神祇及“时祭”谱系考略》,研究生赵紫岑和刘羽瑶分别以《质文相沿,别是一家——论宋玉赋的艺术特征》《基于生态理论的<淮南子>生态智慧再阐释》为题进行汇报。
淮南是楚文化遗存密集地,是楚国最后国都所在地,也是楚文化鼎盛辉煌的呈现地。在会议期间,我院师生还分别前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临时展和楚国水利工程芍陂进行参观,深度感知淮南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认识了楚文化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
(审核:李征宇;编辑: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