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教学动态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正文
“江汉平原方言的楚文化基因解码”——人文学院举办求实导师学校系列讲座

作者: 时间:2025-11-03 点击量:

(本报讯)2025年10月28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江汉平原方言的楚文化基因解码”的专题讲座在文科楼803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陈秀老师担任主讲,刘金勤老师、王昌凤老师莅临现场,与2024级研究生同学共同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富有启发的语言学探索。


讲座伊始,陈秀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方言并非简单的“地方土语”,而是承载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破译历史族群心理与文化的独特密码。她强调,江汉平原作为楚文化的核心腹地,其方言中遗存着大量古楚语的底层基因,是探寻楚人精神世界与生活风貌的一把钥匙。

陈老师从多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她首先揭示了方言中蕴含的水乡稻作生存智慧,通过“炒现饭”(重复旧话)、“夹生”(难以沟通)、“讨米佬”(乞丐)等生动词汇,展现了稻作文明如何深刻塑造了当地人的认知与表达。接着,她探讨了方言中回荡的楚地神巫信仰,如“活见鬼”、“鬼打架”等日常用语,以及将“死”称为“上山、登仙、老哒、走哒”的语言禁忌,体现了楚人“信巫鬼”传统的深远影响。在性格与情感层面,陈老师分析了方言如何体现楚人“剽疾”的特质,例如使用“骚”(形容动作迅疾)等高频副词,以及“砍脑壳的”等爱憎分明的称谓与詈词,彰显了楚文化炽烈张扬的情感模式。她还指出了方言语气词中的“拖腔化”特点及其与花鼓戏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艺术精神。

讲座结束后,陈秀老师与在场的研究生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随后,刘金勤老师高度评价了该项研究的价值,并就楚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与意义,与陈秀老师就讲座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她强调,在普通话高度普及的今天,保护和研究方言,就是守护我们多样性的文化基因库。那些回荡在江汉平原乡音里的古老韵律,依然是今天我们理解脚下这片土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审核:杨家海;编辑:严实)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1号 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7楼

电话:0716-8062641